“如果是人为操作失误,该如何去开展分析整改呢?
例如外观缺陷、标签贴错、数量短缺、漏加工步骤、错发料等问题。
领导很不喜欢我们写‘操作失误、人员培训、质量意识提升’等整改措施,可是又能怎么写呢?
总不可能什么都上防错吧?”
其实不仅是你的领导不喜欢这样的整改对策,任何管理人员都不会喜欢写整改措施,动不动就写“操作工质量意识不强,加强培训”,“处罚当事人300块”等等。
因为把质量问题的责任推卸给操作工,要么是不负责任的应付,要么就是不懂质量管理。
因为其实在生产现场,管理者们接触到的操作工,大多都是很朴实的工人。确实有刁钻耍滑的,但是少之又少。
所以上述例子中的问题,无不可以从管理制度和方法上查找原因。

一般说来,外观缺陷都是需要百分之百目测检验的,确实容易造成漏检的情况。但是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查找原因和制定改进措施的。
外观检验标准是否具体、是否清晰、是否和顾客达成了一致。
有些工厂的外观标准上仅简单写了“无飞边毛刺、无磕碰伤”。
但是在现场操作时,操作工和生产管理人员又认为“无磕碰伤是不可能的”,因而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掌握一个模糊的标准。
规范的做法是:首先,把产品按照功能面,逐一根据可能的缺陷确定可以接受的标准和不能接受的标准。
然后,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描述清楚。标准应清晰、易懂、没有歧义,而且是现实可行的。杜绝模糊的“外观标准参见限度样件”。
如果有限度样件,也要有文字说明,限度样件是哪个方面哪个缺陷的限度样件,是缺陷样件还是合格样件,缺陷和合格的判定条件是什么,一定要说明清楚。
最后,外观标准是否已经清晰、明确地培训传达到员工。杜绝笼统地说培训不到位,而仅仅就事论事在这个缺陷上培训这个员工,而同类的事情下次在另一个工位就另外一个问题又可能重复发生。
如果是员工培训方面整改,一定从培训方法、培训流程、培训后考核方法、新员工上岗初期的互检和师傅陪伴等角度,在工作方法上和流程制度上找原因,加以整改,杜绝下次类似的事情发生。
例如针对外观缺陷的培训,除了给新员工讲解外观标准或作业指导书,还应该结合大量的缺陷实物样件进行培训,让新员工做些缺陷判断的练习。
还可以在正常生产中人为放入外观缺陷的产品,测试员工是否能有效识别不良。
在员工上岗初期,在标准界限附近的零件要请师傅或质量人员帮忙判断。要建立关键岗位管理和顶岗人员培训制度,杜绝新员工临时培训匆忙上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