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世纪八十年代,22岁左右的曹德旺在工地上当民工修水库,在工地领导照顾下,被安排到食堂做炊事员,不用风吹日晒,一个月还能拿90块,当时一个处级干部才能拿70块月薪。但是从他来食堂报道第一天起,就发现这里天天在吵架。
吵什么呢?仔细听听,他明白了,无非三个问题:1、民工没有足够的热水洗澡;2、有人搞恶作剧,倒掉别人饭盒里的水,导致蒸不出米饭;3、大家放在食堂里的粮食经常被偷。
那么,曹德旺有什么好办法呢?
对于第一个洗热水澡的问题,他心想:既然原来的炊事员因为是领导的亲属,所以不愿意多做事。那就自己多做一点,自己负责挑水,其他炊事员只负责烧火。
从那以后,他每天都多挑水多备柴,提供充足的热水让收工回来的民工可以洗热水澡,第一个矛盾迎刃而解。
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比较容易。曹德旺建议对蒸笼进行管理:
首先,所有民工都在头天晚上9时前将自己放好米的饭盒,统一码放在蒸笼里,码好一笼,锁一笼。
其次,超过晚上9点的,就要送到炊事员使用的房间里,过了时间就把这间房的门锁上,闲杂人等不得入内。
然后,第二天早上他再将这一个一个的饭盒加好适量的水后放入蒸笼内。
这样的措施,有效地预防了民工的饭盒有米无水蒸不出饭的恶作剧发生,从而保证每一位民工都吃上热腾腾的米饭。民工们都很高兴。
那么,第三个粮食被偷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?这还真费了些周折。
曹德旺开始留意观察,一开始,他并没有发现什么可疑之处。但有一天,房东的儿媳妇挑着桶从里面出来。看见曹德旺,她似乎很紧张。曹德旺捋起袖子,将手伸进桶里,发现:泔水下面藏着半桶的大米和地瓜片!
曹德旺让她写了一张保证书,说以后要是再发生这种事情就找民兵抓她。从那以后,营房里再也没有丢粮食的事件发生。民工们很满意,连长很满意,营长也很满意。
故事讲完了,总结归纳,曹德旺的方法是什么?用他自己的话说总共有三点:
第一,和其他炊事员比起来,他多了个换位思考,多了点将心比心。
食堂就是要为民工们服务的,而他自己当过民工,知道洗热水澡对于民工很重要;按时吃上热腾腾的米饭很重要;宝贵的粮食不被偷很重要。对这些问题,不能视而不见。哪怕自己多做一些,也要解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