应该留意车间的光线是否充足,空气流通是否顺畅,现场是否有异味,噪音是否太大,
车间是否整洁,因为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工人的心情,进而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。
很难想像一个现场氛围懒散、低落、冷漠,员工或心怀怨气或无所事事的工厂能够做好产品、创造效益。
3. 空间利用与布局
中国的很多工厂都好大喜功,生产车间越大越好,结果往往利用率很低,设备及工序布局很分散,除了浪费空间外,物料也在工厂中进行着大量无谓的搬运。
而发达国家的多数工厂看起来没那么壮观,甚至略显局促,但是空间利用率高,流转效率也很高。
运输工具不但占用空间,操作成本高,还会鼓励不必要的物料移动。
我在一个客户工厂看到很多电动叉车、手动叉车在忙碌地穿梭,但是其中有大量的无谓搬运。
例如同一批零件从A区搬到B区加工完后再搬回A区做后道加工,然后搬到C区处理,最后还要再搬回B区,搬运的浪费简直达到极致。
原则上当天使用的生产物料应沿生产线存放,而不是在几个库存区分隔存储,工具和工装摆放应尽量靠近机器。
工厂布局应保证产品流动的顺畅性,尽量避免任何隔断。
如果在一个工厂中看到物料搬运距离长,搬运路线重复,或者搬运次数多,则说明布局不合理,空间利用不理想,也说明生产线没有做到尽量集结。
4. 现场标准化
标准是最佳的状态和统一的执行参照。没有标准就无从执行,就没有改进的着眼点。
生产现场应该有的标准很多,包括作业和品质标准,5S与安全标准、操作与维护标准,流程与返工标准、安全库存标准等等。
很多工厂现场都有SOP(标准化作业流程),我们可以观察这些标准是否有漏项、能否易于执行、中间是否有断点。
检查是否写的、说的、做的一致,质量控制点是否以醒目的标志或颜色加以突出。
通过观察同一个工序的不同员工具体操作过程,可以发现其中是否有差异,包括动作的顺序、操作力度、是否有遗漏等方面。
有差异说明员工缺乏标准化操作培训,则产品发生变异的可能性大大增加。
我在一个供应商工厂参观时,发现不同的工人锁四个螺丝的顺序不同,也没有标准扭力参考,全凭感觉,
有的工人会锁两遍,有的工人只锁一遍,难怪会发生螺丝脱落,或者一边锁得太紧导致另一边翘起来的质量投诉。